梅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没有人去验证那一滴血 [复制链接]

1#

一口气读完约翰.卡雷普的《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一个疑问一直挥之不去:为什么没有人去验证那“一滴血”?

一个长达12年的庞氏骗局

笔者曾经为天使投资人做过培训,并亲自进行过若干早期项目的尽调和投资。对于这个故事的创业公司为何能够在数据一而再再而三都无法得到验证的时候,居然被硅谷的大把银子吹成了生物医药界的独角兽!还吸引了众多前*府高官、著名企业家为它背书,在12年后才发现是一个庞氏骗局,笔者甚为不解。读完这本书,笔者以为,也许这不是在硅谷的偶然事件。

我们先来说说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吧。

《坏血》一书作者约翰.卡雷普是两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本书来自他在《华尔街日报》曝光的一家硅谷生物医药独角兽公司希拉洛斯丑闻。这是一个硅谷真实版庞氏骗局的纪实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斯坦福大学大二的女学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大明星伊丽莎白.泰勒。

青春逼人的女大学生创业本就多了几分诱惑的成分,何况还有动人的故事呢。伊丽莎白在大二那年,正值亚洲SARS爆发,她在新加坡实习时,在实验室通过注射器和鼻咽拭子检测病患的样本,发现这一技术太落后,于是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诊疗贴片,其中包含了一个微型芯片的感应系统,可以分析血液并做出“过程控制决策”。当然,落实到原型机的时候,这个发明变成了“一滴血检测”。也就是说,患者只需要用针刺破手指,挤出一滴指血,在一个小盒子里一扫描分析,便可以检测出血液和脏器的多项指标。过程有点儿像是罗氏血糖仪的检测过程。

这项专利对于生物医药界真是一个改变世界的革命性的创新,如果实现,可以家家户户配备一个这样的检测仪。

伊丽莎白创业后就这打扮

伊丽莎白决定为她的发明专利辍学创业,连她的教授都鼓励她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在中国大学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国内的大学教授可以鼓励学生跟自己一起创业,却很少鼓励学生辍学的。但毕竟伊丽莎白是在美国,那就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了,前有比尔.盖茨,后有扎克伯格。在硅谷如果有可能,人人都希望从车库起家实现财富梦想。

伊丽莎白的创业公司叫希拉洛斯,听上去像是希腊人取的名字。

表面上看,大学没毕业的伊丽莎白真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希拉洛斯具备了一个硅谷创业公司拥有的一切成功要素:

第一、专利技术以及颠覆式创新。据说这项技术开发出来的设备只需要一滴指血的血液样本,便可以检测出人体的各项指标,基本覆盖医生需要检测的2/3,同时,这些数据既可以指导药厂多快好省地进行临床试验,又可以指导医生用药,甚至可以预警健康人未来的疾病风险。这在过去传统的方式中需要抽更多的血,也需要在不同的仪器上进行检测。

创始人伊丽莎白自诩为“医疗健康领域的iPod”。这对于生物医药界不啻于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

第二、跨领域专家组成的豪华创业团队。创始人伊丽莎白虽然还没毕业,但在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就读,一个医疗设备或者检测仪的设计显然不是一个化工系辍学大学生能够驾驭的。于是伊丽莎白聘请了来自跨领域的顶尖人才,涵盖了化学、计算机、生物,甚至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以确保产品的科技领先和实用;

伊丽莎白“我为事业狂”的执著近乎偏执的表现,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被她的理想打动,从团队到投资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精英,并不是去碰运气的傻子。

第三、著名投资人背书和曾经在*府、*队的高官支持。可以从希拉洛斯长达12年的历史中,看到一长串著名的投资人名单:

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Oracle公司董事长拉里.埃利森、教育部长德沃斯家族、沃尔顿(沃尔玛董事长)的两名继承人、钻石制造商戴.比尔斯、希腊船运大亨继承人、控制着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集团的意大利工业家约翰.艾尔肯等等。这些投资人都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人。

此外,伊丽莎白通过各种关系得到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以及亨利.基辛格长期的坚定不移的支持,以及美国四星上将、中央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马蒂斯的支持,马蒂斯曾任特朗普*府国防部长,年辞任。这些人物比那些著名的企业家更能够在社会上呼风唤雨。

伊丽莎白*界商界逢源,看看左右

第四、成功案例:著名药企、美国驻阿富汗*队、美国传统连锁药店。

希拉洛斯曾经与包括诺华制药、辉瑞等著名药企一度签署过合作协议,通过马蒂斯将设备渗透到驻阿富汗士兵,在美国某传统连锁药店建立店中店,这个店里摆放着希拉洛斯的设备,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只需要一滴血,便可以得到关于心脏、肾脏、医院需要复杂多次检测的数据。

一个成功企业的胚子就在那里。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

希拉洛斯的产品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首先一滴血不够,如果过多稀释又不准。检测仪设计体积过小,多项功能检测散热也是个问题。还有可能血液样品对温度敏感造成的不准。这个问题只可能被患者多渠道检测后发现问题,或者在同一台仪器上多次检测比对也能发现问题。可惜投资人只听报告,不去调查。

这个伪命题遇到荷枪实弹的制药公司肯定就熄火了。果不其然,诺华制药和辉瑞制药发现希拉洛斯的检测设备,不是故障读不出数据,就是检测数据不准的时候,很早便放弃了与之合作。

与著名药企的不成功合作并不妨碍希拉洛斯在营销宣传上搭车。他们继续向未来的客户表示连著名药企都用他们的产品。接下来伊丽莎白说服了时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马蒂斯,在美国驻阿富汗*队中防止这样的设备,但也因为其技术人员舒梅克中校发现问题,此项合作无疾而终。

即便是无疾而终的合作,却变成了伊丽莎白插在希拉洛斯这家公司身上的塑料花。再加上利用投资人的钱,聘请全球著名的广告公司李岱艾为其做营销宣传。希拉洛斯粉墨登场,一飞冲天,成为硅谷独角兽。继续在市场上行骗。他们以创新发展为诱饵,引诱一家传统的连锁药店跟其紧密合作,建立店中店,为最终用户检测身体各项指标,并给出判断。一家没有FDA认证的医疗设备堂而皇之地“行医看病”。这些均无一例成功的案例,都被创始人伊丽莎白拿去忽悠新的投资人了。

我奇怪的是,这家连锁店的老板为何不亲自去试试这些仪器准不准呢?

其实也许只需要手指的两滴血。

希拉洛斯的作弊之大胆令人诧异:其标榜的可以检测项检测清单仅仅用过12项,其他检测在另外购买的商用检测仪上分析。

一个记者,为了如实报道真相,有这样的调查:希拉洛斯的设备有一项在其设备上运行的血液检测项目,比如测量影响睾丸素的激素水平,这项检测未能通过质量控制检查的比例达到87%,另一项帮助检查前列腺癌的检测,未能通过质量控制检查的比例是22%,使用同样血液样本的比较检测中,希拉洛斯得到的结果,偏离纯使用传统设备的幅度高达%。而更可笑的是这个设备无法重复自身的检测结果,凡此种种。

这样一个破绽百出的仪器居然可以融资70多亿人民币。在长达12年的公司发展过程中,却没有人提出异议。客户和投资人都纳了智商税吗?

另外,任何一个投资人稍微做一些尽调,就可以发现,该公司在实验室的管理上一团混乱,公司任由不具有资质的人员处理血液样本,以错误的温度储存血液,任由试剂过期,不通知病人存在缺陷的检测结果,失误层出不穷。

这样的公司居然存活了十二年。

这里,真的要致敬和佩服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家。记得高铁刚刚开始开放可以做视频广告的时候,高铁广告公司总经理找到了一家著名药业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是民企。当时董事长被高铁广告公司宣传的广告效果吸引,当即决定投万广告费,用于高铁视频广告。

没想到,过了几天,药业公司董事长打来电话说取消广告投放。原来,这家民营药业公司的董事长为体察广告效果,亲自坐了一段目标里程的高铁。他发现车厢里屏幕上放了一段娱乐视频,没人把产品广告放上去,于是就去问列车长。列车长说,我们有时候放,顾不上就不放了,因为放不放高铁广告不是我们的考核指标。于是董事长知道如果继续投放,这万是打水漂了。

如果在希拉洛斯的每一个客户,尤其是投资人,为什么没有人去验证那“一滴血”?能够像那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那样做个尽调,一切不都水落石出了吗?骗子的寿命也不会那么长,也许前三年便可以销声匿迹了。

为何一大堆大叔一样的老奸巨猾的生意人和官场的老将都被这个小姑娘的花言巧语迷惑了呢?

我们日渐膨胀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会忘了事情本身,而去追逐创业项目以外的事情。这会让我们忘了原则。

大约,在硅谷这个人人都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雄的地方,唯一缺的是天才般的科技创新女企业家吧。伊丽莎白本应该到好莱坞的,她在正片上映之前,已经获得了七十多亿人民币的票房(所有的投资者损失了10亿美金)。硅谷的一个肥皂泡就这样吹灭了。如此看来瑞幸咖啡A轮、B轮、B+轮三次的融资一共只有5.5亿人民币,好歹人家提供的还有一杯可以喝的咖啡或奶茶,比起希拉洛斯堂而皇之地把错误百出的仪器放到药店,对患病和不患病的人都会造成伤害,瑞幸只能算是个不入流的小骗了。

在此,重温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的《原则》。无论对于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坏血》都是一部不错的反面教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