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私募排排网
“不负新时代,共赴新征程”,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商会、私募排排网主办,华宝基金、世纪证券联合主办,平安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云溪基金、宏锡基金、森瑞投资协办,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特别联合主办、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府特别支持、母基金研究中心作为战略支持单位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年4月22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拉开序幕。
赵媛媛,深圳市前海建泓时代资产副总裁,从事证券投研工作15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CFA持证人。曾在国泰君安等券商机构从事宏观策略研究,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先后在财通基金、华商基金等公募机构任基金经理,获第13届中国金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奖。私募股票策略产品1年期、2年期、3年期冠*(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年底)。
深圳市前海建泓时代资产副总裁赵媛媛
以下为演讲全文:
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过,我们公司是年的股票策略组的冠*,我们也是过去5年(1-5亿规模组)股票策略主观多头策略的冠*,同时我自己也是排排网今年一季度股票策略基金经理排名的冠*。
从去年开始,我们公司就从管理自有资金变成了向对外募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的产品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家可能很好奇,看这个业绩曲线,我们不但使收益做得好,回撤也非常小。我们是市场上少有的在取得高收益的同时,可以把回撤控制得非常小的一个公司。
大家肯定很想知道我们的策略,今天我非常坦诚的会跟各位同行交流我们的策略。毫无疑问,选股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但是如果仅仅靠一个优秀的选股策略,能不能把业绩做得这么平滑呢?答案是不能。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把业绩曲线做得这么平滑,是靠了择时。很多朋友对择时策略不是那么的信任,但是我接下来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能把这个择时策略做好。
我记得今年1月份的时候,很多记者朋友过来采访,说您怎么看冠*魔咒的问题?所谓的冠*魔咒,就是如果在去年拿了第一,通常可能在第二年就有可能掉到后二分之一去。我是这么回答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对。冠*魔咒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是很多基金经理是擅长选股,而且他只擅长选股,这种基金经理一般就会有自己能力边界,他会倾向于在自己所熟悉的方向,比如说成长,比如说消费或者医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去选择自己研究得很透的公司。
我们说好的公司不见得在每个时期表现都很好,它毕竟是股票,作为一个股票,他一定会受到宏观周期或者是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如果您的投资标的也是局限在自己所擅长的单独的领域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在去年您所擅长的领域非常好,但是第二年由于风格的轮换,那个行业表现就不行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冠*魔咒。
我们去年把一个宏观的大周期利用得很好,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选股也吃到了疫情这个红利。但是如果仅仅是靠这个,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今年以来,我依然能够取得股票策略组的冠*。我们的择时策略是保证在每一个经济周期或者是每一个货币周期、风格偏好周期,都能够选到当时表现最好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到低回撤、高收益。总局限于一个行业或者是一类行业的,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回撤。这是第一点我要强调的,保证低回撤的重要原因是择时策略。
第二,能不能打破冠*魔咒还取决于这个策略本身是不是客观。虽然我们叫主观股票策略,但实际上并不是拍脑袋做决策的,我们这个择时策略,每一步的决策都是有客观的经济数据的,不管是来自宏观的还是市场的数据,我们都是依靠这些客观的变量来指导操作。如果一个取得冠*的公司并不是靠客观的策略去指导操作,而是靠主观的判断去操作,就有可能出现“冠*魔咒”的问题。
择时策略有很多种方法,量化是一种方法,我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为什么会用这个?或者说为什么我认为我能把这种策略用好,而这个策略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呢?这跟我的背景有关系。
为什么我能做好宏观策略?首先我学校里面就是学的经济学,我的宏观功底是非常好的。后来我曾经在像国泰君安这样的机构做了7年的宏观策略研究,那时候的方向就是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什么时候应该高仓位,什么时候应该买什么行业,这就是我当时研究的方向,经过七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相对那些做行业研究出身的基金经理,可能我的思维方式跟他就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我后来做了5年的公募基金经理。在这5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就是把我之前的一套自上而下的策略用在了我的公募产品上。在公募,仓位的限制、个股的限制不能把这个策略发挥到最优,但是随着策略的逐渐成熟,我们在公募期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排名是前14%。到了私募以后,由于我的仓位可以急剧变化,行业配置也可以做到极端化,就把这个策略优势发挥到了最大。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我现在在私募取得的业绩。
这是我自己,为什么我要去做宏观的自上而下的策略,择时策略,跟我的学科和从业背景有关系。
下面我介绍下我们的团队。边先生是在保险公司任职,大家知道保险公司是管理大资金的,边先生也是大方向上看得很准,他对我们进行指导。虽然我说宏观能够指导我们做一些资产配置,但是毕竟不能细化到每天的操作,因为在我的经验看来,宏观变量能够指导周级别操作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要细化到天级别的操作的话,其实还是需要另外一些指标和另外一些有能力的人来一起配合的。
我们还有两位优秀的基金经理,陈志辉先生,他的思维方式跟我略有不同,他是非常注重市场本身的信号反映。郭先生是我们的量化基金经理,我们也有比较少一部分的量化。就是靠着郭先生和陈先生,他们跟我们前面两位以宏观来指导的基金经理相互配合,就可以把我们的操作从周期细化到天,这就是我们的团队。
业绩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下面直接进入我们的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了。
决定股指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喜欢用经济增速和股指去挂钩,这种方法对,但也不完全对。只在经济预期发生尖锐拐点的时候,我们才会通过经济增速判断股指。所谓的尖锐拐点,是指 、或者是疫情这种重大事件,能够极大的扭转经济增长预期的事件,这时我们才需要考虑经济增速对指数的影响。
去年两次比较显著的调整:一次是中国的疫情爆发。第二次是美国的疫情爆发,这两次导致了市场的调整。可能有的人在疫情这个新闻刚出来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视。但是我研究这个只花了一小时的时间。RNA病*是作为一个单链条核糖核酸,可以和其他任何的核酸片段重新组合,这种病*的变异性导致这个事情不会那么快结束。所以当时在春节前,我们就对这个事情做了反映。这就是影响指数的第一个因素,经济预期发生大的拐点。
第二个因素是什么?是货币。可能每个人看的货币指标不一样,有的人看利率,我记得上周市场调整的时候,当时就有卖方分析师出来说我们的社融数据不及预期,但是我个人并不这么看。因为在我做的所有研究中,只有一个宏观变量是在影响指数的,就是基础货币,只有他跟指数的相关性很大,所以不能看社融数据去说事儿。在我这里,社融数据是影响工业品的价格,社融代表的是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情况。我们的指数,不但要考虑实体经济进入的流动性,还要考虑虚拟经济,尤其是虚拟经济。
基础数据是央行投放的货币的总和,同时包括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只有考虑这个,才是完整的。这个规律不但在中国A股成立,港股、美国标普,跟它们联系最大的都是基础货币,或者可以通俗地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的大小。
举个例子,今年1月份有一波小调整,那是春节前一两周。那个时候,基础货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其实我们去追踪基础货币参考的变量有很多,比如说准备金,比如说定向贷款,这些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就是央行对利率走廊的态度。我们不应该盯着公开市场操作本身,而应该看公开市场操作发生的背景是在什么样的利率背景下发生的,他想将利率走廊描绘成什么样的形态。
从这个角度去看,1月15日的时候,当时MLF是缩量的,那是1月份市场调整的原因。我们判断央行的货币*策,有两个纬度,第一个预测,第二个是跟踪。预测,可以看哪些东西呢?通常来说我们是看通胀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数据比较靠谱。
上周市场调整的时候,还有一些卖方人给的说法是我们的通胀数据太高了,这个会让央行收货币的。这句话我也是打X的。为什么?其实我们看一个经济变量对央行是不是有影响,是要看它跟它目标值的对比。比如说通胀,央行今年的目标是3%,但是据我的预测模型,CPI今年的最高值,5月份是一点九几,11月份是二点一几,这就意味着全年的水平肯定是2以下的,这个离3%的目标还差那么远。今年剩下的时间,都不用考虑通胀会影响央行的货币*策,根本不用考虑。
相反,经济增速其实对央行的货币动作会有更大的影响。1季度的GDP是不及预期的,两年复合增速只有5%点几,还没有到6%的水平,尤其是制造业,一季度是非常差的。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央行是是不大可能在*治局会议上做出货币往紧的方向调整的。这是我的判断,看央行当时主要是考虑哪个经济变量,看这个变量量目标值对应到底是什么情况,所以今年是不需要考虑通胀的,只需要考虑增长。
另外央行也可能会考虑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去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最厉害的时候,央行当时就说我们的货币*策要考虑就业。这个背后是什么意思?汇率关系到出口企业,而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出口企业是就业非常重要的主体,所以央行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人民币再这么升值下去,我们就要放水了,我觉得他背后的意思是这样。好在没过两个月,美元兑人民币开始升值了,所以目前汇率不需要考虑,但是当时预判央行的货币*策确实是要考虑汇率的。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规因素,就像去年11和12月基础货币其实是非常充裕的,那是因为当时的信用债大量违约,央行为了这个事情不要扩散,所以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在去年的11和12月放了货币。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1月15日会开始收货币,当时收得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确实是缩量了。就是因为在去年末为了信用债放的流动性需要在1月份纠正过来,因为1月份的时候信用债违约问题不是那么明显了,也不需要央行再做什么了。所以1月份央行收了货币。
刚才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下怎么预测央行的货币*策,看常规的经济指标和经济目标的距离,也结合当下考虑一些非常规经济指标。常规经济指标就是通胀和增长,非常规经济指标包括信用债等等。如果是不预判的话,也可以跟踪央行的一些高频行为,如果是做股指期货的就比较好理解了,1月15日那天如果MLF是缩量的,当天就可以空制一下股指。这是对1月份调整的解释。
2月份以后,大家都知道已经连续三个月我们是等量续做MLF了,也就是说这三个月内,影响指数的是全球,或者具体说是美联储的流动性。美联储的流动性是导致2月18日那次沪深指数调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什么从国内的货币*策切到国外?
因为当时国内的经济变量已经完全的没有参考意义,2、3、4连续三个月等量续做,国内的货币变化已经不能指导你看指数的时候,就要考虑国外的。因为我们是每天跟踪北上资金,我们每天会计算北上资金和沪深的相关性,一旦发现在很多交易日北上资金和沪深的分析图相关性提高的时候,这个时候重点就应该转向国外流动性了。
除此之外,还要看美国的国债的实际利率,十年期实际利率,看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还有MSCI新兴市场指数。从3月中旬开始,美国的国债开始暴跌,新兴市场指数开始暴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那个时候也开始从图形上已经走出来,是往上的方向。再加上北上资金和沪深的相关性开始提升,这个时候重点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