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牛公募长什么样业绩至少赚十倍拆解50 [复制链接]

1#
年“疯狂的基金”终于告一段落。只基金净值翻倍、股基平均狂赚近60%、收益最高的冠军基金年回报超过%,每个数字单拎出来都相当炸。而乘着去年业绩的东风,“十倍基”(Tenbagger)的队伍也进一步完成了扩容。将时间维度拉长,我们可以发现在浩如烟海的公募基金阵营中,虽然十倍基是一个相当珍稀的“品种”,但截至去年年底整体涨幅超过十倍的基金达到了惊人的50只(份额分开计算)。其中回报在20倍、30倍左右的亦不乏代表,甚至有基金成立以来的回报已经将近40倍了,堪称“业绩之王”。这些不同类型的“十倍基”是否有共同点?它们的风格、业绩爆发时点、基金管理人乃至基金经理,又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投资者怎样才能识别“灵魂投手”、买到一只真正的十倍基?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拆解了全市场50只十倍基,用数据和事实告诉你答案。“十倍基”扩容至50只Tenbagger,这个令人激动的名词由美国著名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提出,也是每一个投资者的梦想。相比之下,“十倍基”比“十倍股”出现的概率还要低得多,但即便如此,截至去年年底仍然有50只基金成立以来都创造了超过10倍的收益。它们的存在也充分证明,基金这类产品在资产配置和组合投资方面拥有的巨大潜力。我们先来看看“十倍基”到底有哪些:(点击图片可放大)排在第一位的是行业内的传奇基金——华夏大盘精选。这是国内第一只净值超过10元的基金,也成就了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截至去年年底,华夏大盘精选的整体回报已经超过了%,直奔“四十倍基”而去,在国内公募基金历史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排在总业绩回报第二的也是一只老牌明星基金,嘉实增长,成立以来收益达到28倍,但距离华夏大盘精选还是有一定距离。同样位列“20倍基”这个阵营的还有总回报超过%的富国天益价值、景顺长城内需增长,以及收益在20倍~25倍之间的兴全趋势、景顺鼎益和富国天惠等。其他还有43只基金,总回报都在10倍以上。截至年年底,“十倍基”的数量仅有16只(份额分开计算),一年之后这个数量就翻了2倍多,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要知道,即便是在“牛气冲天”的年,开放式主动偏股型基金中也仅有11只十倍基,今年的50只完全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了。难怪有业内人士评价,经历时间考验后十倍基的队伍正在扩容,“十倍基不是偶然,而是一条可复制、可扩展的路径”。那么这些基金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或规律呢?要成为一只“十倍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十倍基”的基因密码通过对这50只基金的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基金成立的时间。在这50只基金中,只有易方达中小盘成立于年,其余的最晚成立于年,并以年~年居多。我们知道,A股历史上一共出现过3次超级大牛市,其中第二轮出现在~年,上证指数一路从多点攀升至最高峰时的点;第三轮则开启于年,创业板指从涨到了点,涨幅惊人。所以从投资的时间节点上来看,显然在年及以前成立的基金更占优势,因为经历的这两轮超级大牛市为其提供了投资业绩累积的必要空间。第二,再来看看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我们先统计了这些十倍基所属的基金公司,情况如下:十倍基最集中的几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华夏基金、泰达宏利基金、富国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都有4只。其中华夏和富国属于“老十家”,泰达宏利是国内首批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景顺长城则是成立于年的中美合资基金公司。拥有3只十倍基的是另一家老牌机构嘉实基金,其他的银河基金、国泰基金、华宝基金、鹏华基金、广发基金、银华基金、大成基金、易方达基金等也均有2只十倍基。再来看看基金经理的统计(2个人管理同一只基金,分开计算):在这些基金经理的名单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反复出现了3次,他就是景顺长城基金的刘彦春。他担任基金经理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景顺鼎益和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自成立以来的回报分别达到了可观的.61%、.86%和.91%。类似的还有泰达宏利基金的基金经理冀楠和张勋,他们分别管理了2只十倍基,也同样是绩优基金中的佼佼者。明星基金经理对一只十倍基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我们后面会再详细讲到。但有一点还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更换频率都不算高,很多人任职时间起码在2年以上,可见这也是基金获得高回报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富国天惠为例,其基金经理是年成立就开始担纲的朱少醒,15年来都没换过人。这只基金是一只20倍基、年化收益可以做到22.57%,也能看出基金经理“一心一意”所带来的成效。第三,风格通常比较稳定,不喜欢炒短期热门概念。投研团队相对稳定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基金的整体策略和风格通常也会比较稳定。而且前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风格,也积累了一定业绩,因此哪怕更换了基金经理,也不太会在短时间内大刀阔斧地更改持仓,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调整。另外,我们也很少看到十倍基们去疯狂炒热点、追风口。以年为例,这50只基金去年的业绩表现如下:(点击图片可放大)年净值翻倍的基金一共有只,很遗憾十倍基们都无缘这个名单。不仅如此,我们可能也很少能在公募基金年度排行的榜单上看到十倍基的名字。再以朱少醒为例,他的投资风格比较均衡,重仓的行业和板块都相对均匀。从单个年度的业绩来看,其管理基金的收益和排名都很难称得上最优,但投资比拼的是耐心和毅力,多年之后这位“长跑型”选手通过时间的积累,在复利的作用下收获了非常可观的长期回报。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类基金,那就是近两年市场行情催生的“2倍基”。综观近2年(截至去年底)基金的业绩,净值达到2倍的足足有超过只,其中最高的回报达到3倍。但是反观其成立以来的整体业绩,居然有不少都低于近两年回报,占到总量的六成。这说明,不少“2倍基”在2年前还处于亏损状态,乘着行情的东风或者短期热点才扳回一城。但市场总是牛熊更迭、热点也层出不穷,这类基金能不能长期保持强劲的势头还要打个问号,而且此前的亏损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这类基金的完整情况我们放在文末,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第四,风控好,抗跌。鉴于十倍基都穿越了多轮牛熊交替的市场,抗跌能力强也是它们的重要特征。如果以沪深指数下跌超过20%作为一项标准,那么自年以来A股一共经历了8次这种情况。我们选取了排名前10位的十倍基,看看它们在这些区间的表现(数据来自Wind、奕丰金融研究部,点击图片可放大):在几次市场下调期间,十倍基由于都是权益类产品,也同步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下跌。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基金至少有6次都比沪深“亏得更少”,年时甚至还有多只基金出现逆势增长,展示了强大的抗跌性。当大家都出现亏损的时候,亏得少的人更容易恢复,在净值回撤后再通过主动管理继续创出新高。换个角度来看,在市场行情下行时,这些十倍基的持有人也能比指数型基金的投资人损失更少,是不是真香。在牛市里能跟得上市场上涨,在熊市里能较小控制回撤,积小利为大胜,最终在投资长跑中获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十倍基背后的“灵魂投手”翻开十倍基的名单,几乎每一只都可以与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密切相关。也正是背后这些“灵魂投手”的接力,才成就了十倍基的神话。下面我们就以几只明星基金为例,深度复盘十倍基的业绩是怎么炼就的。先来说说景顺长城旗下的3只十倍基,和这家公司的王牌基金经理刘彦春。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这两只基金都历任了李学文、王鹏辉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在年的牛市高点就已经成长为十倍基了。相比之下,刘彦春的任职回报并不是历任基金经理中最高的,但他任职期间的同类排名最靠前,两只都排在了行业前2%~3%的水平,带领基金快速成长为“20倍基”。另一只景顺鼎益基金,刘彦春的任职回报也达到了近%。正是由于绩优基金经理的不断接力和传承,才锻造出了这些优秀的产品。如果结合这三只基金的业绩爆发年度来看,还能发现一些别的规律,于是我们又做了一个统计。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和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这两只基金,在年左右都迎来了一波业绩的爆发,年度净值增幅达到70%左右。但在其后的几年间,这两只基金的整体表现并不算好,年度回报在-20%和20%之间来回波动,一直到刘彦春接手以后才重新起飞,收益扶摇直上。另一只基金景顺鼎益的情况与此类似,年刘彦春开始担纲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当年回报就达到了38%,而在、和年其回报均超过了50%。一个字,稳。而对于另外一些基金,或许明星基金经理的作用会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华夏大盘精选,王亚伟以一人之力贡献了近12倍的任职总回报和49.77%的任职年化回报,在同类型基金中一骑绝尘。在他离开后,华夏大盘精选已经又历任了7位基金经理,这些接棒“一哥”的基金经理顶着巨大的压力,也创造了比较稳健的收益,共同成就了目前国内公募历史上唯一的一只“40倍基”。总的说来,一只十倍基背后往往是多个基金经理和其投研团队持续不断的努力。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明星基金经理出走创业,下跌行情时巨大的压力或者公司人事的变动也会影响基金经理的发挥,毁掉“一代名基”。要成就一只十倍基,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也不能少。20倍基历任基金经理情况(点击图片可放大)怎样才能买到“十倍基”?最后来简单讲一讲投资者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