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楼市的尺度,为什么越来越大 [复制链接]

1#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929121990586848&wfr=spider&for=pc

这几天对地产释放的利好,有些夸张,先是出台金融16条,力挺房地产,之后国有大行大力授信房企。

紧接着是降准亿无差别刺激地产,而现在,又到了历史关键性的一幕:

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重组上市,恢复上市房企再融资。

消息一出,中国基金报便把这条作为“核弹级利好”摆在了台面上,台下观众一激灵,又害怕又焦虑。

很多读者问我具体影响是什么,这还需要了解大背景。

年后的地产行业,就是空手套白狼游戏破灭的故事。

房地产表面上是实体建造业,但背后却是涉及数万亿级的金融生意——开发商手握小资金入场拿地,然后把地抵押给银行,套钱继续开发+拿地,然后继续抵押给银行套钱……

理论上,只要周转速度够快,就可以无限扩张,恒大撬动2万亿负债就是最实际的“成果”。

但上面其实也留了后手,从年开始,为了防止地产过度金融化,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房企的融资通道,再怎么玩也不能“逾界”——

纵使你有天老王子的本事和关系,也甭想踏进股市半步。

哪怕这十年来风头最盛的恒大、富力、万达,在巅峰时期也难以突破证监会这一关。

房企没办法,只能跑去香港融资上市,后来也有通过曲线救国完成A股上市的,不过成本极高。

比如借壳上市的绿地,并购重组的招商蛇口和中粮地产重组大悦城。

在年以后,房住不炒提出后,曲线救国的路径也被掐断了,再加上三道红线出台+楼市寒冬,才有了现在地产市场败退的一幕。

但为什么时隔多年后,又破天荒地打开了股市大门?

四个字:消化通胀。

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

地产公司在A股上市,是用来融资纾困的,但实际上,央行带着商业银行以及国开行入局,早已解决了流动性问题。

按照银保监会的说法,从1月到10月,银行累计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为2.64万亿,累计发放按揭贷款4.84万亿。

11月金融16条+降准,又是上万亿左右的大水灌满。

但问题来了。

央行放水出来的货币,并不是通过真实劳动力创造出来的,它是超前预支以及透支购买力的一种方式,这样势必会推高通胀系数。

而股市不一样,背后都是股民辛辛苦苦朝九晚五赚的血汗钱。

腿粗但虚,腿细则实。

最重要的,中国股民其实是一批非常优秀的投资者。

每次大跌,跌了再跌,他们都不会怨天尤人,只会怪自己没有24小时盯着K线图,怪自己认知不够,技术不过关,亏急了还会跳楼。

炒房投机的可不行,只要房价一跌,就要合起伙来围攻售楼处,逼着别人跳楼。

所以让股民接盘房地产实现软着陆,这才是最稳健的操作。

股民会接盘吗?当然会。

前几天地产迎来融资利好,房价还没反应,地产板块就开始连板跳涨,股民兴高采烈入场抢购,号称史诗级抄底。

按照这个逻辑,A股未来房企上市,自然会掀起一股抢购潮。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底层逻辑:

开发商借到钱,和赚到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地产股价上涨,一定是以房价上涨作为底层依据的,否则就是单边妄涨。

有人说,股民最多是被骗,不是被抢。

但国内这么好骗的股民都不骗的话属于逆天而行,有伤天和。

其实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连续降准带来的“通胀风险”。

现在整体资金流动性趋向泛滥,纵使在脑袋上空转,也会无形提高通胀压力,加大货币贬值速度。

而现在,大众对抗通胀的最后途径,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利息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的抗通胀屏障。

人们只能眼巴巴看着钱在手里贬值,从而持续引发货币焦虑。

按照目前三番五次对房地产的救市姿态,可以看出是有意引导继续做大地产蓄水池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