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复杂远超出人的想象,为了理解这个市场,天才虽然创造出了相对简约完美的模型,去抽象理解我们面对的金融世界,但是,在模型简约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损失一些东西。而且这些模型相对来说还是静态的,随着时间的推进,过去可用的模型也可能逐渐变得不再那么精准了。在伦敦咨询机构preqin的研究中,典型的系统化基金的收益并没有比人人工操作的基金效益好。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的人的游戏。”
不管是什么样的算法和模型,都要尊重金融规律和投资逻辑,波动不是机器投资引起的,而是市场预期变化引起的。背后做出洞察和决定的还是人,至少在我们可以遇见的未来,这一点不会改变。
目前,不少人工智能投资公司宣称,自己系统的股票交易已经完全不需要人的干预了,比如李嘉诚参与投资的sentient公司的首席科学界巴巴克·霍加特就宣布“我们的系统可以让基金自动调整风险等级”。
以人工智能分析美股市场的对冲基金公司aidyia的创始人戈策尔,对自己的系统更加自信。“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死了,这个系统仍然会自动交易”。
但实际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完全由机器操控的投资市场。如果大部分基金完全用人工智能,也许会出现我们不想要的结果。一方面在精确地计算下,机器投资的节奏和标的越来越趋同,市场的波动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乏味;另一方面,因为及其选择的投资对象越来越集中,也就埋下了市场失衡的种子。
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镜子》中曾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当人类社会未来的一切都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走向停滞,最终便是文明的毁灭。
这样的联想可能扯的有点远,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投资融合了人的本质欲望,甚至包含了助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文化特质,投资过程带来的意义,远比最后的数字增长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