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普怎样才能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复制链接]

1#
<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点阅读,作者高鹏

原点阅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全国科普阅读推广联盟会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为读者提供客观、理性、多维、优雅的阅读产品,展现科学的迷人。

话说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可都是震古烁今的大成果。不过牛顿不但是数学大师和力学大师,还是一个光学大师!除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牛顿还发现了阳光的秘密。

牛顿

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人们纷纷驻足观看,赏心悦目的神奇美景让大家惊叹不已。小孩子们好奇心强,纷纷摇着大人的手问道:“爸爸妈妈,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大人们回答不上来,会讲故事的只好把自己听过的各种神话故事拿出来再给孩子讲一遍,不会讲故事的只好说这个原理太复杂了,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们都噘着嘴,对这些答案表示不满。

有人眼尖,看到牛顿也在观看彩虹,便对孩子们说,牛顿叔叔是剑桥大学的高才生,他一定知道,你们去问他吧。于是,牛顿身边很快就围了一群孩子,七嘴八舌地问他天上的彩虹是哪儿来的。

牛顿微笑着对孩子们说:“这彩虹啊,不是神仙变出来的,它是阳光的颜色。”

“阳光的颜色?”孩子们纷纷表示不信,就连跟过来的大人也对牛顿说:“牛顿啊,你骗孩子玩也得编个差不多的理由啊。这阳光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哪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

牛顿说:“我最近就在研究阳光的秘密,我肯定七色彩虹就是阳光的颜色。我们平时看不到七色是因为这些颜色混在一起就变成白光了,但是下过雨后,空气中有很多小水滴,阳光照射小水滴会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一样,我们就会看到彩虹了。”

图源:pexels

牛顿说的折射是什么人们不懂,大家听的半信半疑,议论了一会儿人群也就散了。但是有些有心人记在了心上,随后几天路过牛顿家时都会瞧上一眼,想看看牛顿是怎么研究阳光的。令人奇怪的是,大白天太阳明晃晃地正好研究,可牛顿的屋子却拉着厚厚的窗帘,只留一道小缝,里边肯定是昏暗无比,反倒是阴雨天时牛顿的窗帘才会拉开。牛顿的异常让人们摸不着头脑,这哪是研究阳光啊,分明是怕见阳光。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不知道牛顿在搞什么名堂。

这一天,牛顿的舅舅来了。牛顿的舅舅也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当年正是他的极力主张才让失学的牛顿继续上学,因此牛顿对舅舅一直很尊敬。牛顿打开院门,把舅舅请了进来。

舅舅一进门,就冲他嚷开了:“牛顿啊,听说你整天大白天拉个窗帘,在屋子里一待就是一天,我原来还不信,刚才隔着院门一看,果然如此,你到底在搞什么鬼?”

牛顿笑了,他拉起舅舅的手说:“舅舅,你随我来。”说着,把他舅舅拉到了二楼自己的房间。

舅舅进屋一看,里边昏暗无比,一道光从两片窗帘的缝隙中射进来,正好照在桌子上的一个三棱镜上。他顺着光路往墙上一瞧,不禁喊出声来:“彩虹?!”

牛顿微笑着不说话,他舅舅观察了半天,恍然大悟:“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这就是你说的阳光的秘密?”

牛顿说:“这个实验并不稀奇,早在年,笛卡儿就做过三棱镜分光实验,不过他做得不好,只获得了两侧带有红色和蓝色的光斑;年,一位捷克医生马尔西用三棱镜看到了太阳光分解后产生的七色光谱,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

“啊?这不是你的新发现啊?”牛顿的舅舅遗憾地叹了口气。

牛顿笑着说:“舅舅,您别叹气,我不但有新发现,而且还是重大发现!”

“哦?说来听听。”牛顿的舅舅来了精神。

“因为他们都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们都认为日光是纯净、均匀、单一的光,透过棱镜后之所以会出现五颜六色,是阳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笛卡儿认为光是一种微球的旋转,通过棱镜时旋转速度不同导致颜色不同。马尔西则认为不同颜色是由于光的浓度不同,阳光通过棱镜时,棱镜对光的稀释程度不同导致各种颜色。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

“那么,你得到了正确的解释?”舅舅问。

“对,我发现,阳光是一种复合光,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当混合的光线通过棱镜时,由于各种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就被分散成了七色光谱。”

“等一等。什么叫折射呢?”舅舅问道。

“折射就是说光进入三棱镜里边会偏转一个角度,就像我们把一根木棍放到水杯里,你会看到木棍像弯折了一样,这就是由于光线的折射造成的。”

“哦,我明白了,你说七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就是说它们进入棱镜以后偏转角度不同,于是就被分开了?”

“对,没错!”

“哇,牛顿,我的好外甥,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舅舅,这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这是我做了好多实验才得出来的结论。”牛顿指着桌子上的一堆三棱镜、凸透镜以及一些开着小孔的木板说道。

“哦?快给我讲讲。”舅舅很感兴趣。

“舅舅你看,我用一个三棱镜把阳光分开,再把另一个三棱镜倒过来放在已经被分开的彩色光谱前,然后在两块三棱镜中间插入一块凸透镜,结果从另一侧出来的光又被汇聚成了一束白光。”(见图10-1)牛顿边说边演示着,“这就说明,白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重新合成,说明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复合光。”

牛顿用两个三棱镜和一个凸透镜分解和还原白光

他把这块新棱镜和凸透镜拿开,拿起一块带小孔的木板挡在彩色光带前,边摆弄边说:“你看,现在只有蓝光从小孔中穿过,我在后面再放一块带小孔的木板,就得到了一束细细的蓝光,这时候我在这束蓝光后面再放一块三棱镜,你看,它就不会再被分解了,出来的还是一道细细的蓝光。”他又通过调整第一块三棱镜的角度,让其他颜色的光依次通过小孔,结果各种单色光都不会分解,而且它们通过第二块棱镜的偏转角度明显不同。“这就说明,白光确实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光组成的。”牛顿解释道。

牛顿考察单色光折射率的实验

“舅舅,我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实验,将来有机会我会写一本书详细介绍这些实验和结果。”牛顿边收拾边说。

舅舅已经被这些眼花缭乱的实验惊呆了,他瞪大了眼睛赞叹道:“牛顿,我的好外甥,你的大脑是什么做的?怎么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实验?舅舅等着你的新书,到时候你可要送我一本签名版啊!”

牛顿笑着答应:“没问题!”

牛顿的舅舅心满意足地走了,牛顿则又回到了屋子,开始了新的实验与计算……

年,牛顿出版了一部巨著——《光学》,书中汇总了他的各种光学研究成果。这本书使人们正确认识了光的反射、折射、颜色等性质,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牛顿出版《数学通论》。

年3月,牛顿逝世,享年84岁。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牛顿”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N)。

纵观牛顿一生所取得的成果,说他靠一己之力推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也不为过,英国诗人蒲柏曾作诗一首赞美牛顿: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片光明。

牛顿去世了,但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却远远不够。牛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捡到一颗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而真理的大海,却一点也没看见。”牛顿也许说得过于谦虚,但对于光的认识,这句话却并不为过。

牛顿在世的时候,人们就对光到底是一种什么形态争论不休。这种争论分为两个学派,一派是以牛顿为首的粒子说,另一派是以荷兰科学家惠更斯为首的波动说。

牛顿认为,既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就应该是一种粒子,因为波会弥散在空间中,不会聚成一条直线。最直观的实验证明就是物体能挡住光而形成阴影。惠更斯认为,如果光是一种粒子,那么光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可人们并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所以光不是粒子。他认为,光是发光体产生的振动在“以太”中的传播过程,以球面波的形式连续传播。当时人们认为以太是充满了整个空间的一种弹性粒子,现在已经证明这是一种子虚乌有的东西。年,惠更斯出版了《光论》一书,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

波是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的一种现象,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会上下起伏,发生振动,振动由近及远向四周水面扩散,就形成了水面波。敲钟时,撞击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此振动在空气中传播形成声波。于是,人们就把以一定速度传播的振动叫作波。

根据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不同,人们把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拿手抓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形成横波,如图10-3(a)所示。虽然看上去波在不停地向前方运动,但实际上绳子上的每一点始终在原位置上下振动。这种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作横波。反过来,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作纵波,比如把弹簧拉一下,它就会来回

振动形成纵波,如图10-3(b)所示。在纵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因此在介质中就形成稠密和稀疏的区域,故又称疏密波。如果波沿着平面推进,则叫作平面波;如果波从一点以球面向周围空间扩散,则叫作球面波(见图10-4)。惠更斯认为光就是一种球面波。

横波与纵波示意图

(a)横波;(b)纵波

平面波和球面波示意图

(a)平面波;(b)球面波

由于牛顿和惠更斯都提出了有理有据的论证,但又都有一些破绽,所以科学家们分成了两大阵营,为光是微粒还是波吵得不可开交。由于牛顿的巨大声望以及他著作中实验和理论分析的严谨性,一时间微粒说占据了上风。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对光有了新的认识,而真正了解光则要等到年以后。

·

文源:《物理学通俗演义》

作者:高鹏

END

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