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顾医院也疯狂超过15天必须出院, [复制链接]

1#

“住院超过15天必须出院,这是什么规定?”,近日,越来越多的网友被一则消息震惊,消息称患者在住院期间如果超过15天就要办理出院或者转院手续,否则属于违规操作。

人们慢慢了解到,原来医院均有出现,就连医生也确认了这则消息的真实性,确实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让患者办理一次出入院手续,才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这样的做法不是损害医患关系吗?还有人爆料,这种行为很可能与医生的工资绩效挂钩!那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01

“转院”是为了防止亏损?

这个消息被爆出之后,医院的医生询问情况,起初医生并不愿意,还说这是业界的不成文规定,大家都知道。

早在年时,人大代表就提出过一个建议,医院频繁转院的现象加以管制,一年之后,依旧有人大代表对乱象提出疑问,希望解决困境。

相关人士提出了一些专业知识,用通俗医院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患者的治疗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生活压力。

而我国医保对于各种疾病都有严格的保障机制,如果治疗的过程中花费的金额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金额,那医院要把钱补上;如果金额小于国家规定,医院周转。

有医生抱怨道,他们将喉癌手术的放化疗作为参考,在负责放化疗的医护科室,不论是多么严重的病症,支付标准永远都抵不上成本,每次做手术都是亏钱。

再亏下去,医院就没办法支撑,开不了工资,会大量流失医护工作者。

无奈之下,医院只能将病患平均到每个科室内,还设置了绩效考核,具体的考核与平均住院天数、病床周转率等方面挂钩。

因此,为了能达到绩效,只能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不断进行出入院的周转,既然科室里收费不再容易,就从门诊挽回一些资金。

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重症的患者入院,都希望赶快进行治疗,而上呼吸机、输液一系列的措施都要进行,但是大家现在陷入两难......

因为既要救治患者,但是要想不亏钱,就只能上呼吸机几十个小时,医院肯定亏钱,毕竟什么检查都没做,要优先安排呼吸机。

而为什么会亏钱,都是因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要求,这项要求中说道不得向患者提供非必须的服务项目,不得以此为收费标准。

这样的要求一出,医生们头都大了,前段时间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不少老年人感染住院,按照规定需要开展检查,进行治疗。

而检查的第一步就是心脏彩超、CT等扫描影像,只有有了这些才方便医生了解病情,可是疾病相关分组要求(DRG)却说这些是“非必要的检查项目”,医院擅自检查,如果发现就是重罚。

由于心脏彩超等业务不允许开展,医生对于有些患者的病情也没办法做到一次解决,所以十分无奈,常规检查查不出毛病。

心脏监测这些手段规定不允许使用,医院不负责。

再加上院方将这则规定下发到了各个科室,导致各个科室都要精打细算,在救治病人的基础上想着法儿不亏钱,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不亏,只是亏的多少罢了。

在业绩考核和职业中间生存的医生们也只能不断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不断“转院”,来提高床位周转率,提高业绩。

人们都说这是在“分解住院”,竭尽全力增加一些收入。

02

“分解住院”现象屡见不鲜

王晴的姥姥在去年3月份的时医院,住在江医院神经科,老人家一共住了一周时间,之后转入康复病房继续进行治疗。

直到转入康复病房后,同病房的一位阿姨告诉她最多一次只能住院20天,超过时间就要重新办理入院,否则不允许继续住院。

王晴听到之后表示非常震惊,心想还有这种规定,她跑去询问主治医生,医生点头表示情况属实,当王晴想继续询问时,医生只是说了一声“医保规定”就扭头走了。

当时她还觉得这样的情况只是个例,所以就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老人家需要转院接受治疗时,医院中王晴了解到了同样的情况,就是一次最多只能住院20天,超过时间需要办理出院,然后按照程序办理入院。

这种行为也不是每次都能有好运气,如果运气好,那下次入院或许有床位可以住进来,但是如果前面有人排队,那就需要等待有床位的时候才可以再次入院。

这条消息可是直接把王晴吓坏了,医院再次入院,同样要等20天,这要是老人在这期间发生点啥事儿,连医院都住不进去,这才真是没了办法。

本来康复就是长期的过程,老人经不起折腾,但是现在这样一整,医院周围或者是在家休息,到需要检查或者治疗的时候再由家人陪同,多麻烦。

王晴抱怨道,不过她没想到的是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常见了,医院,一次可以住一个月,医院则只能住满15天,具体情况因为各地的规定有些许出入。

像这样的事件已经不是个例,“分解住院”只是一个大概的叫法而已,说白了就是把患者原有的住院时长分解成数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重新交付住院费等费用,而且要排队才能有床位。

除了患者对于这种方式表达不满,医院医生的医术表示质疑——大家都用这种方式看病,原本可能一个疗程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拖好几个疗程,医生的水准会不会下降?

03

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本职工作

频繁地转院、绩效的考核,已经让很多医生的精力集中不起来了,本来每天都要给很多病人看病,现在还要考虑每个月的业绩是否达标。

毕竟医生是一门工作,那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可以为了看病少收钱,但是现在各种器材、消耗品,如果不多转换营收方式,是无法供医护人员生活的。

况且现在各种文件为了保证居民在看病时候少花钱,实际上只关心到了看病患者,没有注意到医护工作者,医院医生想尽办法营收的原因。

既然补贴没办法补医疗消费的漏洞,那就只能“靠自己”,在规则上面做文章。

实际上,国家医保局对此也做出了规定,医院不能够规定患者的住院天数,也不能限制到期后重新入院。

我国各级单位都说患者享受医保的程度和住院时长没有关系,医保是按照实际患病程度来进行报销,因此大家不必在意。

现在,阻碍医生行业发展的并不只是经费问题,还存在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等方面,现在最需要改革的实际上是这种方面的问题。

为医生团体做好后备工作,让医生的工作重心放在“治病救人”而不是“计算成本”上。

一些医生也希望能够调整收费标准,政策出台是为了更好服务大众,以让人们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可是现在出现了天平倾斜的现象。

患者的开销确实低了,但是相应的,医生的收入也低了,而且一些原本必要的项目现在被划为“非必要”,不仅医生无法收到补贴款,患者心里也没底,认为这是医生不用心检查,敷衍了事。

这样的行为间接导致了医患关系出现裂痕,产生信任危机,久而久之医生会更加难以开展工作,这就是一条不归路。

因此,对于医疗规定的完善,不仅仅要关系到患者,还要关心广大医务工作者,切实保障医护工作者的待遇也是重中之重。

完善了规定,让医护工作者没有了后顾之忧,才可以使得他们将工作的中心放回到照顾病人,保护生命的环节上来。

不能让医生去干会计的活儿,不然,谁来治病?而且,医院分配医疗资源。

04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医疗质量

做好规划,就可以节省医疗资源,不论是开药,还是打针输液,甚至是做手术,都可以节省一大笔支出,而且是针对医患都有好处。

对于医生来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正常的检查手段收费适当提升并非接受不了,医院是治病不是做慈善,也需要养活医生,而且要维持医疗机器的运转和维修。

大家都知道,有时候为什么看病贵?并非因为医生的医术天价,而是医疗器械的费用太高。

医院使用的部分机器还是国外进口,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甚至现在甚至还出现了精密的手术仪器。

这些仪器的保养、使用都是一大笔费用,而且万一出现故障,还有些需要返厂维修,运回国外,费用再次提升。

而这些机器,需要用在刀刃上,包括一些检测仪器,如果滥用会导致不必要的消耗。

医疗资源当然还包括医护人员本身、医院床位等等,合理运用可以解燃眉之急,也可以让患者的治疗更加轻松便捷。

总的来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是为了提高医疗水准与质量的办法,也是为了更好便民服务。

05

细化规则,医者安心,患者放心

目前,国家推出的各种政策,就是在避免医保部门的损失,而且还避免了重复报销、乱报销等现象发生。

这样,医生本身的压力就小很多了,不像之前一样需要看业绩,然后因为业绩焦头烂额。

医生才能真正安心搞学术,将工作做扎实,而患者也不会医院的收费行为而不解,也能让患病的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规则一旦得到细化和调整,必然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必然会出现漏洞,不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不断完善的方式。

“住院超过15天必须出院”,这句话现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笑话,但是是一个让人感到心酸的笑话,医院因为政策的分布不平均而迫不得已选择的一种自救方式。

这种方式往往会让负面性逐渐显现,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实际上政策出现的问题不应该由执行政策的人买单。

在这里还是要说,医院此举虽说是在艰难求生,但是却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长久,而且还会透支患者的信任。

希望相关单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政策,让医生和患者都能够安心看病,合理利用医用资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