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都传出非常多的自购消息,大家一起买买买,甚至有私募拿出3.6亿,果然是土豪级的自购。
这些公司在发布自购消息的同时,也纷纷表达了对未来市场的看好。真到底了吗?真的开始涨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为什么公募和私募都同时大规模的开始自购?
1,私募
由于疫情的影响和今年欧洲战争等问题,从年初以来,中概股和A股都出现了大幅度波动,因此导致很多私募产品的回撤率普遍偏高。在市场形势如此萎靡下,市场上不少私募基金经理仍选择大额自购。
因为私募基金的客户数量较少,但都是一些投资金额较大的客户,平时的沟通维护也比较多。当市场表现不好时,客户的担忧情绪也很容易反馈到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所以,通过自购稳定客户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举个例子,某私募巨头宣布,从3月18日起,将在未来三年花费3.6亿元巨资用于自购,通过每月定投的方式,以自有资金申购旗下股票型资管产品,每月定投金额为万元,定投周期为3年。
定投是一种新的自购模式,相比于一次性投入巨资,定投更能摊低成本,分散风险,但是这种也更能考验投资者的耐心。
同时,这也是向市场示范定投的优势,这点值得认可。
大多基金公司表示,虽然22年开年以来市场震荡下行,但是经过一季度的回调,他们预测市场风险会缓慢下降,虽然这种预测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大部分投资者对长期定投的投资方式的偏爱,定投满足了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双方的需要,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方式。
我们知道,相比于公募基金和其他投资机构,私募基金是采用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资金的,所以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尤为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他能否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
所以对于私募基金来说,通过大额自购来稳定军心,留住投资者非常重要。
2,公募
自购同样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身上。
易方达在3月17日发布公告,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将自购2亿元旗下权益类基金及FOF。同日,中庚基金也发布公告,中庚基金经理丘栋荣、陈涛和曹庆将合计自购旗下基金不低于万元;
此外还有嘉实基金、中欧基金、天弘基金等也纷纷出了类似的动作,值得一说的是睿远基金,其基金经理陈光明计划将在短期内以不低于1.5亿元的固有资金申购睿远旗下公募基金,且将持有不低于5年的时间。
此后,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加入自购的大浪潮中,基于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普遍预期,以及对自家公司的看好,都认为此时是自购的大好时机。
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发现,自年初市场开始下跌以来,基金经理及公募基金的自购都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过,必须注意一点的是,自购并不定代表市场处于低位,我们接下来继续看文章内的进一步分析。
3,下跌原因
今年以来的市场大跳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影响:
短期的因素是近期欧洲的冲突。
此次冲突对全球影响最大的就是原油价格,原油大涨7%,进一步推高通胀数据,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期的原因是美国的通胀和加息。
3月份,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25%左右,对中国股市短期影响显著,而即将到来的五月份再次加息,也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更长期的原因则是新冠疫情的影响。
我们知道由于疫情的影响,已经对全球各大国家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全球经济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对每个国家的投资市场都是影响非常大的,再加上最近疫情在深圳、西安、上海等发达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加剧了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
不过,从长远来看,以上因素的边际影响正在慢慢削减,不管是欧美股市还是A股和港股最近都只是短期下跌,有逐渐开始稳定的态势。因此,股市还是有机会来一波反弹的。
4,最低点?
在此次自购浪潮,我们是否能根据每个公司的自购,准确找到市场的最低点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分析。
实际上,我认为,基金公司的自购与底部没有明显的关系。在年基金公司自购基金的金额高达31.6亿元,为年的1.6倍,但是随后的一年股市不断下跌。根据过往的自购潮历史数据得出,无论是市场低位或是高位的自购,大多表明的都是营销手段,而不是对市场的真实判断。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金公司通过大额自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基金的规模,并且也能稳定民心,减少原持有人的赎回。
所以,不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采取自购这种方式,并不是一种投资,而是一种营销。我认为,他们想要的只是保住稳定的规模,获得更高的托管费和提成。市场是不是在低点,还需要投资者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