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陈风记者夏欣广州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赋能。在创投方面,《方案》也释放了诸多利好,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策鼓励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多币种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跨境金融方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策支持在合作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在跨境创业投资及相关投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等。
珠海市横琴新区管委会金融服务局私募基金业务联系人李一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因为*策刚出台,目前只是一个框架”,具体细则有望后续推出。
截至今年6月,在横琴注册的金融企业已有余家,横琴共有33家涉澳跨境金融企业或服务机构入驻或共享办公,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珠海市已落地16家QFLP试点企业,认缴出资总规模近4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5亿美元,主要投资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且绝大部分投资于本地项目。那些符合“四新产业”定位方向的创投机构,将受益于横琴、澳门一体化建设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率先迎来*策供给侧的市场红利。
叠加优势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项目评价中心秘书长薛方向记者强调,《方案》中的“四新定位、四新产业”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发展提供新机遇,也为PE/VC以及珠海本土创投带来新的空间。以战略定位为抓手,有助于形成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创投新热点和新优势。
谈及总体方案,薛方认为有诸多创新亮点值得